由于婆婆素來把偏心眼的毛病表現(xiàn)得明明白白,羅美娘只在心里嘀咕一句就過去了,要是親娘,她還會辯上一辯,婆婆就算了。
這邊臘肉剛切了干辣椒姜末蒜末蔥花上灶蒸著,羅美娘就拉著婆婆回屋打開了帶回家的包裹。
手上捏著錢時羅美娘從不會裝窮。她想來想去,別的太重她帶不回來,送銀簪最好了。
女人哪有不喜歡首飾的?
唐氏最愛顯擺,以往頭上戴的都是集上隨手買的木簪子,新簪子插在頭上,別人一下就能見著。羅美娘在村里十幾年,最知道老頭老太太間,也會比一比誰家的兒子兒媳更孝順。
送銀簪也實在,以后家里有事時,溶了就能當(dāng)銀子使。
想著這些,這趟回來前她就在首飾樓里挑了三根銀簪子。
自己那根是蓮花頭的,給親娘的是荔枝頭,婆婆的是銀花樹簪,她娘的那份早就托嫂子先帶回家了。
另有兩朵絹花是給小姑子的。
由于樓里伙計經(jīng)常過來買零食,還送了她一個小巧的漆木匣子,上頭掛著個小小的銅鎖,看起來十分上檔次。
唐氏眼里才冒出不樂意,羅美娘就用話堵住她的嘴:“這是二郎平日抄書的銀子買的,他頭回抄書掙的錢,不得孝敬一下親娘。”
她順手就把簪子插在唐氏頭上,又捧來陪嫁的銅鏡讓她對著瞧。
唐氏使勁兒抿抿唇,看了好一會兒才嘀咕:“可真好看,這得花多少錢了?”
“好看就成,這是縣里的新樣式,我看縣里的老太太都愛戴這個花紋的,娘就別管錢了。”三根簪子花了三兩銀子,加起來的重量肯定沒三兩,不過這就不用說出來了。
至于張玉寒給的那布匹布料,就孝敬給張大福了。
大伯子那邊羅美娘買的是一盒果脯。
價格上肯定是要差一點的,不過就是份心意,回來一趟總不能兩手空空。
唐氏對著銅鏡看了又看,才勉勉強強道:“孝敬一回就好了,不當(dāng)吃不當(dāng)用的,你們掙錢不容易,以后別買這些虛頭巴腦的,有錢給二郎多做幾身衣裳,我看外頭的書生,身上穿的都跟我們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