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六十萬人中選出的文化素養與身體素質和技能素養最好的一萬兩千人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第一批訓練。
而接下來,要組成近衛第一二三軍十萬新練精兵的十萬戰兵則要從接下來的六十萬人中繼續篩選。
識文斷字的,曾經是官軍主力戰兵的(非兵痞)、具有武藝和騎術特長的,都被選了出來。
余下的這六十萬人根據統計,大多為農家子弟,也有手工業者或是流民,但大都是淮安、淮揚等地的本地百姓,最遠也不過是湖廣、江西。
未來的主戰場毋庸置疑會在淮揚一帶展開,而負債拱衛江南的近衛軍第一二三軍以淮揚子弟為主,自然可以使得該軍隊占據地利與人和之勢,畢竟新兵們都是本地人,自然對這一帶的地理環境熟悉,也能適應這里南北夾雜的氣候和具備保衛家園的決心。
李邦華、李明睿、路振飛三軍界文臣目前主要負責這六十萬人的篩選。
從山東與鳳陽抽調的基礎戰兵軍官與老兵則成為具體的執行者。
六十萬人被臨時編成十個大隊,一個大隊又是十個小隊,每個小隊六千人。
每一小隊中手腳或有缺陷的,或視力不全的,或聽力不好,或有色盲的都得被淘汰,接著是體弱者,跑步堅持不了一里的、還有身高不高的。
如此下來,便也銳減到四十萬人,然后則是基本的智力測驗,能分清左右與反應不遲鈍到可以跟著前面的人所報數接著往下報便算過關。
到最后,為選出最優者,策劃者也選出了更多的辦法,比如測驗舉重能力,甚至繼續加長長跑要求,以此篩選出毅力與體力都卓越的人。
不但如此,還通過各種測驗,盡量選出一些老實本分,服從規則,哪怕規則很低級,違反規則成本很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