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劇本☿🅋🄾第一頁,簡練🚟的文字就出現在易水寒的視野中。
“書店二樓是個茶室。
這🐣天突然來了幾個打扮斯文的中年男子。年齡五十上下🖦🔵,🞦🖗💯言笑無忌,動靜極大,如入無人之境,頗有氣概。
為首的老兄坐定之后,便開始大談☗寫文。他說話就像牧師布道,似乎句句都是真理。
涉及到知名作家人名時他不帶姓,經常把韓文章叫📁🗼♔“老韓”,郭先生叫“小四”,讓周圍四座肅然起敬。
他說:現在的年輕作家不行,一點苦都沒有吃過,什么事情都沒有經歷過,怎么能寫出好文章。接下來他便大談自己下鄉(xiāng)插秧、賣血換錢的事跡,好像只有這樣的經歷才叫經歷,他們吃過的苦才叫苦。🔺🅫
大多人都點頭應是,只有阿文不置可否。
阿文全名叫趙介文,🌏取之為人正直、文采出眾之意,今年三十二歲,是這群作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
對于這位仁兄的說法,趙介文是不認同的。
他們言語中有種對于“苦難”的崇拜,似乎這也是獲得話語🏹🞼權力的資本。
因此他們便習慣性的占有“苦難”,認為自💚💘💋己的經歷才算苦難。而別人,下一代的經歷又算什么,至多只算一點坎坷。
在他們的“苦難”和“經🀲歷”面前,旁人💵只能閉嘴。“苦難”成為了一個霸權,并因此衍生出一種價值判斷。
但其實誰也沒有權力代表別人、評判別人。💚💘💋你只有權力代表你自🃍🖤己,也只能代表你🌄自己。
趙介文沒有去反駁,也無力反駁。
因為在這群人中,他是后輩,是屬于他們口💚💘💋中的“年輕作家”。
而且,無論從名氣還是資🀲歷,他都和這群作家相🛬🟡差甚遠。
更可悲的是,他最近的那部作品已經是三💵年期發(fā)布的《再見🏹🞼,♿少年青春》。
換而言之,他🟑已經算是過氣作家了,而且才思枯竭,再也寫不出那🚪🖐樣的作品了。